close

冷眼影人--焦雄屏,淺析焦雄屏《電影天地》

 2013 焦雄屏的電影天地 (龍門書局)  

     在原來的認識中,焦先生只是臺灣遠流出版社電影館系列叢書的推薦人和引進人,在看電影館叢書的序時,都會讀到焦先生對於大師的崇敬之情和對電影走向何方的悲心焦急。而最近讀到《電影天地》這本由小小評論組合成的書,才進一步對於焦先生的觀點有了進一步的完整的認識。而在書中,除了電影部分,還有最近流行於世界各地的媒體現象的觀察,在進一步考察臺灣社會政治,媒體,大眾之間的關系(臺灣社會被電視牽著走--政治娛樂化,娛樂政治化),用很多數據來分析媒體對於社會的影響(產業和文化:核心價值不見了),加之對於北美文化的了解,同時也對美劇給予足夠的分析(老友記十年縱橫,一個時代的結束),而對於大陸電影現狀也冷靜開出病結之所在(娛樂大國的迷思),在談到那些逝去的大師時又包含滿眼的熱情(戈達爾:永遠的叛逆者)。作為教師本職來說的焦先生,大家對其認識卻是影片的評論和媒體的觀察,書中有大部分內容提到兩岸三地的電影現狀,每個地區因為文化的相連和感情的認同,有許多共通之處,而有因為時代變遷和審美趨向,又有本質的不同,而對於臺灣電影,則是焦先生落筆較多之地,也是用冷眼看臺灣,反思觀大陸吧。

        臺灣新電影分為“前”與“後”兩個時期,前面的新電影有很多的社會歷史責任,比如身份認同、文化認同、從農業社會步入到都市社會每個人進退失據的失落,替以上種種情緒做總結,所以早期的新電影有強烈的文化目的。後來的新電影,以蔡明亮、陳國富為代表,你會發現他們電影的重點在個人,以前有一種集體的文化意識,後來變為個體在這個社會中強烈的落寞、都市生活的邊緣化的心理。這兩代導演都是既觸式抒發心情的創作方式,不考慮社會的觀感。到都市文化興起之後,一般觀眾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了,他們更關心如何趕快有更高的經濟收入和更高的物質享受,他們看電影是為了換取一個短暫的身心愉悅,所以他們對責任,對知識分子的落寞感、失落感、脫序感都毫無興趣,眼前的歡樂才是最重要的,所以這個時候電影的主題與觀眾開始脫節。在這種情況下,臺灣電影跟香港電影一樣,開始下猛藥,主要就是色情加暴力。暴力片後來演變成鬼片和驚悚片,這都是下猛藥的結果,焦先生給起了一個名字:麻辣。它就是要刺激觀眾的感官到極限。也讓我想到在一個全民都要娛樂致死的時代下,誰還有會關心知識分子那點小小的讓人覺得矯情的夙願呢?臺灣如此一個彈丸之地,都已經呈現如此電影窘境,大陸剛剛喚醒的電影市場很有可能緊隨其後,一步跨進玄幻,空洞,過渡依靠合成特級的沒有內涵且不講故事的泥塘中,過渡追求大場面,大投入和大明星。

        大陸電影在這麽短的時間內,要迅速成熟,有點難,因為有很多障礙、文化上的認知要跨越。在這個轉換過程中,從國營轉到民營、從過去有諸多的政治目標轉為現在比較個人化的作品、院線怎麽配合、宣傳怎麽處理、國外市場怎樣構築成影片投資的回收資源等等,大陸影人都在迅速地理解和認識之中,這中間必然產生很多不適應。很多號稱商業電影的電影不商業,號稱藝術電影的電影並不藝術。在市場觀念和資訊存在欠缺的情況下,必然會出現這種失序狀態。在我看來,大陸電影還在一個過渡期。香港電影也是一樣。現在兩岸三地的電影都處在一種混沌未明的過渡狀態。有的人站得很穩,比如張藝謀;有的人嘗試過了,但是評價褒貶不一,比如陳凱歌;有的人票房不錯,在內容上追求更加精進,比如馮小剛。我覺得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。年輕的導演很努力地在這個浮遊群落中起伏。在這個眾聲喧嘩、雜草叢生的年代,焦先生看到的是一種希望的可能,也可以說正是在這個電影被商業化,利益化的背景中,焦先生沒有失望看到香港電影散失港味,大陸電影審美低下,臺灣電影後繼無人,更多看到的是年輕力量的崛起和資本進入讓電影業快速崛起。而其中特別認為,在華裔導演中,有一個人是非常的立志但是不能作為一種參考的坐標,而他的成功尤其特殊的原因和諸多個人因素,這個導演就是—李安。

        焦先生認為李安的電影一直是被劃歸為比較個人的獨立電影。在好萊塢,對他的評價也是如此,包括他一直住在紐約(而不是洛杉磯)。他有兩個優勢,一個是跨文化。他的電影在東方永遠有好的市場。任何美國導演都不能誇耀自己在亞洲有一定市場,而李安在亞洲有很多支持者。第二個,李安的跨文化狀態,使他能夠把中港臺華人電影好的傳統帶到西方世界,包括把胡金銓的作品、邵氏的許多武俠片給他帶來的積累帶到西方,讓西方世界耳目一新。他能用很少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商業利潤並不能說明他就是商業。而《斷臂山》剛上的時候,他也嚇得要命,一點把握都沒有。戛納電影節的時候這部電影被刷掉了,在威尼斯才脫穎而出,獲得金獅獎。他的經歷也是上上下下的,所以不要總把他當成一種規律,他其實是一種特例:占盡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優勢,加上天時地利人和,沒有其他人在這個時候是這麽清楚地跨文化。其他一些華人導演,不是常住香港就是臺灣,沒有機會到美國去工作,你讓他們怎麽跨文化?除了以上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以外,也不得不看到是李安整個成長過程中對於核心價值觀的建立—家庭,非常符合美國人主流的價值觀,而其創作的劇本又遵循美國電影規律,自然成功機會遠遠大於其他導演。

        縱觀整本書,每篇小文章中都散發這作者對於電影的熱愛,又客觀的指出行業存在的各種問題,在冷靜的分析和數據的支持中,建立作者自己的獨特的觀點,而又通過簡單移懂的文字表達出來,給人閱讀起來興趣不減,指尖生趣。大陸的整個環境中,過於充斥逐利的味道,能正視問題,鋒利如手術刀的影視人並不多,而像其這樣再能直指問題核心的專家就更是只存在於高等藝術學府,也遠遠不在公眾的視野內。焦先生,對於華語地區而言,是萬幸,而對於大陸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來說,又是不幸,只有她的發聲還遠遠不夠,只有她的職業良心也遠遠不夠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學生:薩世諾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13/6/4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ao's Corn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